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核辐射云是否会飘向德班

-浅谈日本核危机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影响

    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随后导致福岛核电站共6台机组核泄露事故。整个事件演变为一场综合性的、自然与人为因素交织,原生与次生灾害并发的立体式灾难。由于福岛核电站的事态处理在很大层面上决定着着各国核能发展的命运,因此本次核泄露危机对世界能源格局乃至气候变化减缓和应对的谈判也将起到警示和推动作用。作为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主体,日本、美国、欧盟、中国等,虽然核能发展程度以及国民经济需求存在差异,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皆为核能利用大国,并且都已将核能纳入其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的重要方式之一。此次的核危机,将给各国实现哥本哈根会议提出的减排目标带来更大的障碍,使得业已在低谷中徘徊的气候变化谈判更加前途未卜。

    本次地震共造成共福岛1期、2期、女川和东海共11台核电机组停机,加之福岛一期之前停机检修的3台,共计14台机组,净装机总量1196万千瓦。保守估计本次事故将使这部分机组永久关闭或无法在2012年重新投入运行。这场灾难所引发的电力缺口短期将通过化石燃料填补,而此次核危机前,来自核电的电力供应占全日本发电总量超过30%,经测算,日本在京都议定书第二阶段内(2008~2012)CO2排放因此增加4020万吨每年。在最坏的情景下,日本核电建设因此停滞,原计划2020年投产的合计1290万千瓦的核电项目无法如期实现,导致其2017年将核电提升至41%,2030年提升至50%的目标无法实现,这将严重影响气候变化谈判中期(2020)和长期(2050)的减排承诺。同时,日本完成2020年减排25%的目标的难度因此大幅增加。另一方面,作为哥本哈根气候变化缔约方大会的延续工作,日本2月刚刚提交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机构的“旨在加强经济性、促进气候变化减缓行动的新市场机制文本”中明确提出,新的碳减排市场机制应该保持对减排技术的中性,其不应该排除如核电、CCS(碳捕捉及埋存)等技术。本次核危机无疑给日本在国内减排和核能设备出口方面带来了双重打击,日本在气候变化谈判中的态度将可能因此从消极升级为更消极。

    自1979年三里岛核事故以后,尽管核电是共和党和民主党在能源政策方面唯一同时认可的能源种类,美国仍然在核电站建设方面陷入了低谷。美国现有104个核电机组,几乎全部核电站修建于1967~1990年间,总装机超过1亿千瓦,2008年,核电占据了发电总量的20%。由于大部分机组建设于70年代,而美国批准的核电运营牌照期限为40年,因此从2010年开始大批核电机组面临退役。截至今年2月,NRC(美国核能管理委员会)已经批准了将61座机组的运营许可年限增加20年(共60年)。据估计,大约还有30座将提交延期服役申请。只有4座核电站,共7台机组计划在2020年前开工建设并投入运营,合计922万千瓦。日本核泄露事故发生后,以最悲观的预期来看,美国或不再批准核电站延期服役申请并将新项目建设延期到2020年后,这与正常情景下2020年的核电装机容量相差约4000万千瓦。虽然目前来看,日本核泄漏事件对美国2020中期17%的减排目标影响不大,但假设因此导致额外的30座现役核电站无法延期,加上规划中的核电站因此推迟等举措将对美国2050年的长期减排目标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除日本外,欧盟、中国、韩国等大规模开展核能商用的国家在本次核危机发生后也相继表示暂缓核电开发计划。3月14日欧盟内部气候变化工作会议因日本核泄露危机临时终止,并决定对境内所有核电站重新进行安全评估,德国和瑞士也宣布将17座到期核电站延期服役的申请搁置3个月。

  能源结构方面,全球核电建设规模将放缓脚步,短期因核电发展减缓导致的缺口将由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发电补充,直接导致国际石油价格和欧盟碳市场EUA价格的强劲攀升;中长期看,核电停下脚步的可能性虽然不大,但安全及社会舆论因素必然将导致成本上升,在油价攀升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双重压力下,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份额将进一步增加。

       气候变化谈判方面,此次核危机将给各国实现哥本哈根会议提出的减排目标增加障碍:当各国减少排放最有效的工业措施在很有可能被短期束之高阁的情况下,发达国家有充足的理由削弱其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雄心。而正是因为这种理由的全球化特性,使得选民们和参与气候谈判的政客们在反驳时,不得不再度掂量。我们似乎已经看到,“核辐射”的阴云正在向德班上空聚集。哥本哈根所提出的升温控制2℃目标在没有落实到具体实施方案之前,不过是画饼充饥;坎昆回合以含糊与妥协换来了现有机制延续,但尚未触及本质,原先期盼在德班会议达成全球性减排协议的希望可能再次落空。

    笔者认为,在复杂系统下的多边博弈无法实现平衡时,简化的、局部的方案则更有利于破冰,从而避免形成后京都碳市场的政策真空,德班回合仍将可能在如双边合作、过渡性机制等方面有所突破。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在欧盟以外的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和尝试碳市场机制,例如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州、中国等都已经或计划建立国内碳交易市场。可以期待,全球性碳市场将可能以新的、自下而上的方式形成。

话题:



0

推荐

何鑫

何鑫

2篇文章 12年前更新

兴业银行碳金融研究员何鑫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2篇
  • 文章归档
2011年 2篇